Red Scarf | 你必备的英国指南 – 折扣、购物、旅游、餐厅、签证

英国历史简介 | 日不落帝国的衰落史

英国历史简介 | 日不落帝国的衰落史

在各位同学刚踏上英国之时,眼前看到的一切似乎很难与当年那个统治过地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及人口的帝国形象相匹配。可能伦敦一些高大的维多利亚建筑有时会折射出一些昔日帝国的辉煌,但终究日不落的霸气是一去不返了。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英国似乎不是一个强大壮盛的帝国,相反,它更像是个绿坡连绵,充满乡村气息,平静又祥和的田园国家。

 

在这生活时间长了的同学更会发觉, 原来英国人做事是这么的缓慢拖拉,效率低下的惊人。办丁点的小事,要预定预约等个几天,到医院为了几片感冒药片要等几个小时……反正,时间在这里似乎是分文不值。如果凭这些个办事效率,英国当年是如何征服印度,非洲的,是如何将欧洲列强在海上打的满地爬牙(包括西班牙,荷兰,法国等等),真是一个迷中之谜。也许,从矗立在伦敦街头的惠灵顿将军,尼尔森勋爵及普通持枪士兵的塑像,从他们各自的动作、姿态、神情里,大家能揣摩出帝国时代的那一丝强大与骄傲。

 

 

日不落帝国全盛期

 

 

1879年,维多利亚女王举办了纪念她即位60年的庆典。在庞大的仪仗队凯旋在伦敦的街头那一刻,英国的自信与强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位于北海与大西洋间的一个小小的岛国——英国,竟然征服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疆域及其土地上的民众。英国的财富和力量让诸多列强羡慕嫉妒,英国的贸易及工业实力主导着全球的经济。当时的英国人普遍自信的认为,英帝国代表着那一时代的人类的最高文明。

 

1901年, 维多利亚女王过世,在其葬礼上,这次行进在女王灵车后的庞大的仪仗队似乎不再显示出那股咄咄逼人的帝国自信。因为在欧洲,统一后的日益强大的德国,和在大洋彼岸,工业不断崛起的美国,似乎同时在经济和军事上向英帝国发出挑战。

 

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其殖民地遍布全球五大洲。但在殖民地管理上,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式。海外领地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非,因有大量的白人移民,这些地区被称之为“自治地”(dominion)。这些自治地的政府领导通常由当地居民投票选举而产生。而这些自治区政府通常将他们与宗主国,即英国政府,视为平起平坐。

 

英国,鉴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教训,对自治地(dominion)管理上采取很多怀柔宽松的政策,将这些dominion视为自己的孩子。所以后来这些dominion成为脱离大英帝国的第一批国家,而英国政府则将这些国家的独立,视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所以并未采取对待美国独立时所动用的军事干预。

 

除了dominion外,英国在非洲,及远东的大部分属地采取总督制。比如在非洲独立之前,许多国家,诸如加纳、肯尼亚都是不存在的。肯尼亚属于英属东非,加纳则属于英属西非,而这些属地的总督(governor)必须要由伦敦来任命。在远东的马来亚,缅甸等地方,情况也一样。

 

在英国的所有海外领地之中,印度占据了非常特殊的位置。英属印度,其实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国在内,它复员辽阔,人口众多,不仅为英国提供粮食,茶叶及各种工业原料,同时也向英国输送大量的廉价劳力。

 

在英国统治期的印度,其官方语言多达15种,部分地区由英国派遣的官员直接管辖,而其余地区属于半自治区,由当地的土帮帮主(纳瓦布)来管辖。这些帮主在大英帝国之中建立了国中之国。他们和英国政府通力合作,共同瓜分印度的财富。每个帮主身边都会有英国政府派遣的军事武官来帮助训练其军队。1912年,乔治五世,即维多利亚女王的王孙,在访问印度时,见证了盛大的印度阅兵仪仗队。这支庞大的印度军队是由英国教官训练而成的。当时的英国驻军在印度不足一千人,加上所有的行政人员一起,英国在印度的外派人员也不过在两千余人左右。但这两千多英国人却实际管理统治着当时超过2亿5千多万的印度民众。

 

在帝国全盛时期的英国人常常拥有着一种统治世界的使命感,他们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最强的。许多帝国的衰亡犹如一座倾覆的大厦,急速升起,急速陨落。而大英帝国则不一样。大英帝国的衰亡,犹如一位年迈的老者,他并非暴病而亡,但其身体状况日益下滑,器官也不断的衰竭。

 

 

日不落帝国的衰败

 

 

日不落帝国的衰败不是由什么偶然事件突发促成,而是由无数的历史事件汇集而成。似乎长年累月的殖民管理使得英国人累了,通过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耗损,英国人终于不在那么的相信自己了。于是日不落帝国就步入了缓慢的却又不可阻挡的衰退之中……

 

许多史学家都认为,导致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的第一步是从布尔战争开始的。在南非的布尔人与英国人因为黄金和钻石发生利益冲突时, 战争于1899年爆发了。派去迎战的英军本以为胜利垂手可得,但布尔人的游击战术让他们头痛不已。尽管英国人动用了包括设立了集中营等种种手段,最终花了两年时间才镇压了布尔人的起义。 这场战争代价巨大,尤其是日不落帝国战无不胜的形象受到严重损毁。

 

英国的经济在上世纪初期,严重依赖其在殖民地的经济运行,无论是非洲大陆,印度,还是位于东南亚的英属殖民地,这些地区都不仅仅向英国,提供大量廉价原材料及劳力,而且他们还向英国提供了市场。 英国的工业品,在其殖民地市场似乎不受任何外来的竞争压力。在英国顺理成章的向这些地区输出大量工业产品的同时, 它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效率都在下降,尤其与新崛起的美国和德国相比。

 

一战时期

 

一战于1914 年爆发,英国随即感受到了来自德国实实在在的压力。 英国的战争运作也是严重依赖其殖民地的支持。 英国的各个自治区及殖民地,包括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印度等在内都向英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兵源, 助其参战。

 

在战争中,英军的不可战胜的神话再次遭到无情的重创。英国的陆军原本并不擅长在各种复杂地形下作战, 而英国的海军则向来无敌于天下的。 但在一战中,由于德国首次动用了潜艇, 在这新形势下,皇家海军似乎没什么办法, 它在一战中毫无作为。而且战后,由于英国赤字严重,迫于经费问题英国不得不削减其遍布于世界的军港数量,其海军整体实力已被美国悄然赶上。

 

1919年,凡尔赛合约签订,英国取代德国控制了位于东非的坦桑尼亚,同时也取代奥特曼帝国(土耳其)获得了对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广大中东地区的管辖。 表面上大英帝国的版图在壮大,实际上此时的大英帝国是外强中干,危机四伏。就在同年,联合王国内部也出现了麻烦, 在新芬党的领导下爱尔兰寻求独立。 随后爱尔兰的独立战争爆发。 爱尔兰共和军运用游击战术有效地对抗英军, 最终迫使英国政府承认了南爱尔兰的独立,只保留其对北爱13个郡的管辖权。这也就是如今大家去北爱尔兰还是要用英镑,而在南爱尔兰则用欧元的原因。没有这场独立战争,无论南北爱还是都得用英磅。

 

同时为了兑现战前的承诺,英国同意了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自治区独立建国的要求,不少史学家认为,英国此举也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及吸取了其在美国独立战争时的教训。当时的印度见机,也要求独立,原因是在战争中印度也出力不少,希望英国能以让其独立的方式给与其回报,可是英国未予理睬印度的诉求。英国在30年代的首相张伯伦曾表示,英国会在适当的时候考虑让印度独立,时间大约是在1980年。而印度实际独立时间则足足的早了33年。

 

由于英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耗过重, 再加上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英国的战后经济恢复迟迟不见起色, 大英帝国的衰落逐渐渐成了定局。

 

二战时期

 

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里, 英国试图依靠其庞大的殖民地资源试图振兴其经济,在其殖民地区域建立了许多的项目, 比方说在埃及阿斯旺地区早在50年代苏联人入驻之前,英国便投资建坝,该项目既帮助埃及建立起灌溉体系造福当地的棉农,同时也间接加强了英国在兰开郡的棉纺工业的竞争力。但是英国传统的棉纺业此时已经不敌日本。英国的总体工业能力在下降。在三十年代,美国的拖拉机及汽车产量已经远超英国。英国的生产效率,竞争力及经济恢复也远不如同时期的纳粹德国。

 

1939年,二战终于开打了,英国的战前准备工作很差,显然不如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英军行动迟缓,指挥不当,很快便陷入重围。 如果没有敦刻尔克奇迹,英国在欧洲的远征军应该是全军覆灭的。在抵御德国空袭的过程中,依仗劳斯莱斯引擎的威力英国飓风战斗机性能优于德国容克战斗机。加上德国空军的一些战术失误,英国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虽然得以自保,英国陆军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在希腊,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远非德军的对手, 在各个战场受到重创, 狼狈不已。

 

当然最让英国丢脸的的是其在远东战场与日军对决的惨败。 英军被派去太平洋战场的威尔士亲王号战舰被日本空军击沉,而后,香港,马来西洋,相继陷落。尤其是新加坡的失手让英国丢尽了面子。拥有10万士兵的英军向3万日军缴械投降实在是英国战争史上的奇耻大辱。这也是首次欧洲白种人在亚洲被黄种人击败。这似乎是在告诉许多殖民地人民, 白人至高无上的优越性是虚幻的。 事实证明,白人照样可以被亚洲人击败。 这一系列事件给后来印度及马来亚等地区的独立运动人士壮了胆。

 

二战后,日不落帝国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对其的制约。美国是信奉自由贸易的国家, 美国的财团始终认为,英国对海外殖民市场的控制阻止了美国商业贸易在全球的扩张。 加之战后,英国欠了美国一屁股的债, 在美国的处处施压下, 英国也不得不放松其对殖民地的控制。比如说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事件里,美国非但不支持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占领,反而施压让其撤离。虽然表面上,英美之间的关系宣传成亲如一家,实际上,英国的有识之士都知道美国背地里是不断对英国做小动作试图削弱英国,美国在战后对日不落帝国的解体是起推动作用的。

 

印度的独立

 

印度从自一战后便一直寻求独立。在1920年代起,印度独立的指标性人物是甘地。这位“圣雄”, 既不领导武装起义,也不搞恐怖袭击,动不动就绝食,英国人投他入狱,他倒也不在乎。不过甘地非常会与媒体打交道, 用现在的话来讲,比较会炒作。在30年代,他被应邀访问过英国,见了皇室及政要。在媒体前也说些笑话。在英国大众面前尤其一些工薪阶层面前,他的形象还不错。当然英国的保守人士则攻击他是狡猾的骗子,伪君子。 在印度民众的眼里,他几乎是神一级的人物。英国人在对甘地的处理上,似乎还是挺人性,无论如何也没对其搞过暗杀。若是印度的宗主国是欧洲其他一些国家, 甘地的命可能不保。

 

在二战期间,当日军从缅甸达到印度边境时,甘地便要求印度独立。为此,英国再次将他投入大牢。在二战中看到英国在战争中的熊样,战后印度的独立的呼声是此起彼伏。英国人曾试图让一些印度的王公贵族子弟赴英留学,接受西方人权自由价值观,以便帝国内部的融合。 这一招恰恰为其殖民统治带来灾祸。印度独立运动的骨干人士诸如尼赫鲁,巴基斯坦的国父基纳都曾留学英国,都是学西方法律的。而且基纳本人非常的西化,常年身着西装,远非人们印象里那种激进派穆斯林的形象。正是在这种西化的过程中,这些政治精英学习了西方的自由平等的理念,于是他们的独立诉求更为坚决,更是要求印度要同英国平起平坐。

 

二战后的两年里,印度局势动荡不已。战后国力空前虚弱的日不落帝国似乎驾驭不了动荡的印度, 当时人们都戏称英国人在印度好比骑上了一头狂奔的大象(riding a runaway elephant),已无力使其停下。 最后一任的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抛出了蒙巴顿自治方案,将印度大陆分成印度及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在此之后印度,巴基斯坦于1947年,双双宣布独立。蒙巴顿这人,具有德国血统,鉴于二战间,这一话题过于敏感,所以当时一直未向英国公众公开。蒙巴顿本人很英俊,老婆也很漂亮,夫妇两人是郎才女貌,用现在的话讲非常具有明星相。但是蒙巴顿后来被发现具有同性恋倾向,而且在印度期间,他老婆也传出与印度开国领导人尼赫鲁有一腿的绯闻。

 

印度虽然取得独立,但是国家遭到分裂。圣雄甘地也因此遭印度民族主义者的暗杀。独立后伊斯兰和印度教之间的相互仇杀导致了50多万人的伤亡代价。印度的独立,标志着女王王冠上的一颗明珠的陨落,随即不久,英国开始纷纷撤离中东,东南亚,到六十年代,随着非洲独立运动兴起,英国在非洲的殖民也开始失控了。在印度独立后,英国在中东的统治也日趋不稳。 1948年,英国从巴勒斯坦撤离,并授权联合国在巴勒斯坦分治问题予以投票。随后在中东地区一个新国家,“以色列”诞生了。

 

非洲大陆的独立运动

 

在50年代初,保守党回归执政,时任首相艾登推行强硬政策力图控制英国在亚非的殖民领地。但随着战后英国国力的削弱,加之深受印度独立的影响,亚洲,中东及非洲大陆地区到处酝酿着独立的风暴。除了南非作为自治领一战后就完成了独立, 非洲绝大多是地区在二战后,仍属英国管辖。在1956年,埃及率先在苏伊士危机后取得完全独立。但埃及属于阿拉伯非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黑非洲”。而正真意义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独立发生在一年后,当英属黄金海岸宣布独立,更名为加纳后,整个非洲大陆的独立运动变得如火如荼。

 

六十年代是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多非洲国家诸如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都是这一时期取得独立。亚洲诸国如伊拉克,科威特也是在此时期相继独立。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南非的演讲里表示,英国并不会像法国那样动用武力来阻止其殖民地独立。 这一政策其实颇为明智。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及越南大动干戈,但其军事干预不但未能阻止这些国家的独立,反而大大消耗其国力。

 

六十年代末英国经济经历通胀,在1968年,威尔逊首相下令英镑再度贬值不久,虚弱的英国经济无法支撑其庞大的海外驻军支出, 英国决定从中东,及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纷纷撤军。英国在非洲大陆上最后一快殖民地应该是罗的西亚。 尽管罗的西亚有大量的英裔白人移民定居在那里。 最终还是在70年代末,宣布脱离英国管辖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新国家于1980年诞生,取名“津巴布韦”。日不落帝国最后熄灭的一座灯塔应该是香港。 自1997年, 香港回归后。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史总算是寿正终寝。实际上,出席香港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布莱尔首相,他们参加的不仅仅是交接仪式, 而是日不落帝国最后的葬礼。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