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Scarf | 你必备的英国指南 – 折扣、购物、旅游、美食、签证

最新英国生活攻略life

英国防诈骗指南 | 英国留学生必读安全建议

在没来英国以前,相信很多人跟委员一样,对崭新的生活、全新的体验充满了向往。的确,出国留学有很多优点,不管你为什么会选择来英国留学,既然来了(或者要来),就证明英国有吸引你的地方。平时委员们为了帮助大家在英国生活得更好,会经常分享好吃餐厅、好玩活动、省钱折扣等轻松美好的资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内容能帮大家更快地发现新事物、获得新体验和创造美好的回忆。

 

但是今天这篇文章,委员要换到一个严肃的主题上了,读完后,你可能会对英国产生负面印象。不过,今天这个分享如果你真能听进去,会让你在英国的生活学习更加顺心,从而更好地专注学业、享受生活。我们曾经进行了“英国留学生受骗调查”。因为每年接近年底,英国的诈骗团伙会变得异常活跃所以Red Scarf全体委员们决定深入调查一下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受骗情况,通过分享真实诈骗案例,教大家一眼识破英国常见的诈骗套路!

 

 

一、英国留学生受骗调查

 

调查问卷

这次的匿名问卷在一周内,共有548名参与者,分析结果来自60.4%在读英国留学生和30.84%在过去五年内毕业的留学生,感谢大家的积极分享!

 

• 主要调查结果 •

 

  • 42%的参与者称自己在英国被骗过
  • 受骗者中,女性占76%,男性占24%
  • 受骗者主要年龄在18-29岁之间
  • 50%的受骗者有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
  • 90%的受骗者不认识骗子
  • “100镑至499镑”“2000镑以上”为主要损失金额
  • 93%的受骗者损失的钱没有找回来
  • 62%的受骗者没有报警
  • Top 3被骗渠道:电话、社交媒体、线下面对面
  • Top 3主要造成财产损失的骗局套路:电话假冒官方机构诈骗;网络/线下私人交易诈骗;网络冒充留学生,诈骗亲属

 

 

二、英国常见诈骗套路揭穿

 

 

Top 1:电话假冒官方机构

 

电话诈骗

这种电话诈骗方法是有“剧本”需要“表演”的。诈骗者会冒充官方机构,比如大使馆、快递公司、手机公司、银行、海关、税务局、各种政府执法部门等,给你打电话并以“证件过期”、“涉及重大案件”、“包裹被扣”、“有被遣返的风险”等理由,诱导你把钱逐步转到他们提供的银行账户,通常他们会嘱咐你“不要告诉任何人”

 

 

⭐真实被骗经历⭐

 

 

• 分享一 •

 

 

有一天我没课,在公寓里做作品。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对方自称是“英国大使馆”,说有一份密件需要我马上前往大使馆查看。

 

当时我在做作业,并不能及时赶到,她就转接了另一个电话把这封“密件”的内容告诉了我,说我涉嫌一起诈骗案,有人盗用我身份证信息办银行卡,9月28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被搜出将近二百张银行卡,有一张写在我的名下,并且卡里有268w软妹币。

 

他说现在英国大使馆要依法把我遣送回国,到上海做笔录。因为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情的我瞬间就慌了,心提到了嗓子眼,他让我加了他的腾讯QQ,并且说是因为QQ跟他们签了保密协议,让我打开摄像头并且把手机关到飞行模式,连wifi,给我看了他的警官证。

 

他让我用Google登录了一个IP地址,上面显示中国高等检察院,所有东西样样齐全,我便信以为真。

 

他让我输入案件编码和我的身份证号后,加载出了一份带有我的名字、身份证号、身份证照片、我所涉及案件的详细内容,以及刑事责任的文件。他让我读了一遍,并且也给我解释了一遍。这时的我已然非常害怕,毕竟刚来英国真的被遣返回国未来就荒废了。

 

他告诉我,他可以拿他自己的职位跟我做担保,站在我这边证明整个案子跟我无关。

 

接着换了他们的队长来“审问”我,一问一答,他让我下载了一个保密软件叫Telegram,所有交流在这上面进行,并且我有什么活动,比如上厕所、做饭都需要在这个软件上汇报。

 

他说如果你能证明这个案件跟你无关,你需要提供你的银行卡,他们要查清楚我的钱里有没有脏钱,有没有跟这个案件相关的非法钱财汇入。

 

他给了我两个人的银行卡号和姓名开户行,让我把我的英镑先换成人民币(大概3.3w英镑),然后汇给他们来做检查。

 

整个过程都开着摄像头,因为我的卡也有额度,他让我每次转5w,一共转6次。到第四次的时候,卡的限额满了,不能继续转了,他就让我拿出密码器,我的密码器一直不好使,他就有点着急不耐烦。

 

当时中国时间已经晚上11点半左右了,我也很着急,试了半小时都不行,后来他说,你等中国时间23号0点就可以继续转了,你等半小时吧,在这期间你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但是离开摄像头都要汇报。

 

我当时真的很着急也很害怕,就跟他在Telegram说我同学找我,我下去一下。然后我就戴着口罩去了楼梯间,看了知乎上留学生被骗钱的帖子,发现真的一模一样的套路。

 

 

• 分享二 •

 

打电话冒充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我开始还不信,他让我去Google了一下这个银行的电话号码,居然是同一个号码!我就相信了。

 

之后他要了我的银行卡信息,当天下午卡上就被刷走了接近5k镑。之后去银行跟真正的工作人员说了一下我的情况,联系了警局。过了几天,银行就把我被刷走的钱退到我卡上了。

 

委员温馨提醒:现在科技发达,为了让骗局更真实,有的骗子会使用修改电话号码“Caller ID”显示的工具,这种叫做“number spoofing scams”。

 

 

• 分享三 •

 

 

某日,我接到国内快递公司电话,对方称我的快件被海关查收,其中发现数张银行卡和证件,有不法分子利用我本人身份信息进行非法集资,我本人已经被警方通报,于是我立马报警并确认了电话来源,确实是公安局登记过的电话号码。

 

假冒公安要求我汇款人民币二十余万元到其银行账户,如果我不配合本次资产清查工作,我将被逮捕,声称我的电话和网络时刻被监听,不允许告诉任何人,否则即刻被遣送回国。

 

 

• 分享四 •

 

 

假冒大使馆,说我涉嫌洗钱,转接广州警方,并且在Google上有官方的电话号码。

 

开始质疑他们的时候,被恐吓,再加上刚到英国,还是独居,就这样被绕进去了。

 

他们说我涉入的是特大案例,需要签保密协议,不能告知别人。之后转接一个审查官,又是一通恐吓以及感情牌,直击人内心薄弱环节,比如家人父母之类的,击破心理防线,达到信任他们的目的。

 

期间会要求你报告行踪,关心你的生活,然后说需要资金审查,骗到你的银行账户和密码,进行转账。

 

 

• 分享五 •

 

接到谎称是大使馆的电话,称有涉及财产/信用的重要文件(反正说的很严重),然后假装说让我联系国内公安,为我连线(此处应该就是假电话了)。

 

联系到骗子“公安”后,对方大概有2-3个男士分别冒充公检法人员,对我进行轮流洗脑,说查到的违法账户有一个是我的名字,威胁遣返、留案底等等。

 

那时候刚拿到研究生offer,还没入学呢,吓得半死,被骗的1个月里每天给我打电话恐吓我,还说这种事不能告诉任何人,真的心态爆炸抑郁,每天恐惧和哭,现在想想都恨他们。

 

 

• 分享六 •

 

 

假装Lloyds打电话过来,说我的卡被盗刷了,问了很多笔消费是不是本人操作,数额都是三位数,最开始我还认真回答,因为前几天我的卡才刚被盗刷过。

 

但是我越听越不对劲,对方语速非常快,我感觉之前和Lloyds工作人员沟通,他们都是正常语速,直到这个人说他们给我准备了一个安全账户,让我把所有钱转过去,我就知道肯定是骗子了。

 

目前没有看到其它中国同学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是在Google上看到有遇到过此情况的外国人。来电号码和Lloyds官方电话仅差了最后一位数,这样的诈骗方式也是我在英国五年来第一次见到,希望大家小心。

 

 

• 分享七 •

 

 

我是留学生,和室友合租。有天一大早,我们被电话吵醒,对方说是区政府的,说我们没有交council tax,被区里告了,要去法庭,而且还会有犯罪记录。

 

正巧我们当时的确注册了交税的网站,骗子竟然知道我们的名字和地址,我还查了他们的电话号码,显示的和我们区是一样的,就这样一着急就信了。

 

中途骗子还转接了好几个“部门”,弄得特别逼真,他们电话里一环扣一环,根本容不得你反应或者打电话问什么的,我们一下子就慌了,担心会影响我们之后在英国的签证,所以就想赶紧把这个钱给补了。

 

我交了一笔,让交第二笔的时候反应过来是骗子,这次损失1750镑。

 

 

Top 2:私人交易

 

私人换汇

在英国生活,每个人都会涉及到租房、换汇、买点二手给家里置备东西的时候。正因为这些需求非常普遍,私人交易起来更方便、没准还能“省钱”,才导致了许多人通过私人交易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尤其是私人换汇的问题,换汇诈骗让很多留学生上当受骗,损失惨重

 

 

⭐真实被骗经历⭐

 

 

• 分享一 •

 

 

当时因工作要搬到伦敦,时间比较紧,所以在SpareRoom上看到一个价格特别好、条件也不错的房子就赶紧联系了。

 

对方也回复得很快,还说房子很抢手,想预留的话要先交押金。因为对方还发了护照信息来,所以被纽卡淳朴民风惯坏的我就信了……

 

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SpareRoom的信息,说这是个scam,要是被骗了钱什么的赶紧报案。此时对方果然已经联系不上了,于是马上给银行打了电话,也报了案,但都追不回来受骗的几百镑了。

 

后来SpareRoom给了我免费一个月的upgrade,后来遇到的很好的房东也是在SpareRoom上找到的,当作花钱买个教训了。

 

 

• 分享二 •

 

 

坐标曼大,之前偶尔有找换汇的,平时只是换点零花钱,不多,有一次脑抽竟然去换学费,结果被骗9000镑。

 

后来了解到很多人被骗,在被骗者的群中统计过,涉案金额有160万吧。

 

换汇就是一级又一级的被骗,都在甩锅,追不回的,深入追下去才知道这个不合法,也不受法律保护。

 

 

• 分享三 •

 

之前是我一个认识的女生说通过换汇的方式帮我交学费,然后她那边卡可以代刷,用低于银行比例0.3左右帮我刷了学费,大概有两万块人民币左右。

 

后来过了一个学期,学校突然给我发了邮件,说怀疑我卷入了一个诈骗案,而且说我的学费已经被学校退回了,因为他们在审查信用卡信息的时候,发现这个信用卡的来源很可疑。

 

帮我弄的那个女生也被骗了,被她学姐骗了,她的学姐和上家全都联系不到了,我当时认识的那些人最多被骗了有十万块钱左右,总体加起来至少也有二三十万。

 

 

• 分享四 •

 

 

问朋友买打折机票(之前也不知道是盗刷信用卡),朋友推荐的人。买了芬兰航空不给我出票,因为付款人和乘机人信息对不上。

 

他说给我换航空,我在机场从早上等到晚上,一直说出不了票。到现在钱也没退给我,这都是18年圣诞的事情了。

 

后来发现被骗的不止我一个,我另外一个朋友是在八月被同一个朋友推荐,向同一个人订票,九月份被朋友告知那个人跑路了。然而在圣诞节,那个说是跑路了的卖票人却被同一个朋友推给了我。

 

 

• 分享五 •

 

 

微信换汇,假装学生混入留学生群,我转账后一直说自己没收到转账,第二天就把我拉黑了,联系不上了。

 

 

• 分享六 •

 

 

这还是今年的事情,在豆瓣找租房信息,遇到一个人说,自己在“小黄瓜”附近有个两室一厅的房子,急转租,说要回国。

 

那个人的网名看着像骗子,让人犹豫,但是巧在他又可以提供出很多自己的相关信息,比如所读大学CAS成绩单、护照等等,于是我和朋友就信了。我们期间也通过电话,感觉不出任何不真诚或者骗子的话语。

 

但是他让我们交完deposit,就马上断了联系,也没有删除微信,所以我们只以为他是回复得慢……

 

发现后也比较晚了,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骗子骗了其他的人,包括那些所谓的“个人信息”资料,都是另外一个学生的,学生也很惨,被抢被骗的…… 骗子真是招数好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啊!

 

 

• 分享七 •

 

刚来英国第二天,没有手机卡,只能连WiFi,谁也不认识,也不知道去哪里买基本生活用品和食物,在微信群里看到同校的学姐卖二手,基本从食物到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我和另一个刚来的小伙伴就去她家选东西,当时觉得能在异国他乡碰到同胞,还能互相帮助特别特别开心!

 

我俩一直跟学姐说,我们刚来,啥也不知道,能遇到学姐感觉特别幸运,就买了好多好多东西,包括油、洗发水、烤盘、衣服架子、脸盆等等,全都是日常用品。

 

当学姐报了价以后,我就说:“学姐,感觉这东西都好贵,你可不要骗我们呀!”那个学姐一直承诺说,绝不骗你们,都是外面的至少半价!

 

我当时买了4瓶洗发水,上面的英文都不认识,我跟学姐说,我只要柔顺的就行,我头发没染没烫的,让学姐帮我看看这些是否适合我的头发,学姐说没问题,全适合!

 

买完东西,付完款,我跟朋友很开心地回宿舍了,结果过了几天我们找到了英国超市,也检查了买回来的东西,发现那些二手的不仅不是半价,有很多是比超市卖的贵2倍!

 

卖给我的洗发水都是染烫护色功能的,我根本用不了!食物是过期的!我朋友买的电饭煲,回来之后里面都是水,而且完全无法通电!!!

 

说实话,那个时候伤心大过生气,不是因为被骗了多少钱,而是觉得这个世界没什么值得信任了!远赴他国,结果上来就被自己的同胞骗!心都凉透了!

 

 

Top 3:假冒留学生,诈骗亲属

 

英国诈骗手法

现在的骗子可以利用网络钓鱼手段,轻松获取个人信息。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有人QQ号被盗或者微信被盗的经历吧!这个诈骗方法主要锁定盗取留学生群体身份,冒充留学生去诈骗家属。因为孩子不在身边,盗取留学生个人社交账号之后,骗子就可以假冒本人跟自己的家人联络,用各种紧急理由,让家属担心,从而慌张转账

 

 

⭐真实被骗经历⭐

 

 

• 分享一 •

 

 

刚到英国想买一个二手自行车,在谷歌搜索关键字后被指引到一个华人论坛。

 

有个帖子里面有很模糊的自行车图片,于是我联系卖家想查看更清晰的图片。他说由于论坛平台原因无法上传更高清的图片,让我去他的QQ空间进行查看,并给了我一个链接。

 

打开链接让我登录QQ,登录后看到了图片,可那个卖家又开始找借口不想卖了,最后直接联系不到了。

 

我当时也没起疑心,结果在英国时间凌晨四点多的时候,接到国内家里人打来的电话,说是我QQ被盗了,我QQ的家人栏里所有的亲戚都收到了消息,骗子用各种不同的理由要求给他汇款,什么“我被车撞了”、“我犯罪了之类”的事儿。

 

 

• 分享二 •

 

 

有骗子盗了我QQ号,然后跟我家人联系,冒充是我的教授说我借了他的钱,现在他的父母要做手术急需用钱,让我妈妈先转给她。转账记录什么的有模有样,这一切都发生在中国的白天英国的晚上,我在熟睡中。

 

 

• 分享三 •

 

英国时间凌晨四五点的时候,接到家人的越洋电话,说我QQ被盗了,家人在QQ上被骗,说我出了意外需要一大笔钱,着急地到银行汇款时被劝阻,冷静下来给我打了电话确认我没事,发现真的是骗局。

 

 

• 分享四 •

 

 

点了网上英国招聘工作的联系QQ号,面试被录音,被拿去骗家人。

 

 

• 分享五 •

 

 

那时候刚上大学,在QQ群淘购二手,经验尚浅点开了对方发来的“二手图片”的链接,被盗取了QQ号。

 

跟对方“认脸”的视频被截取,骗子随即用我的QQ号联系了我母亲,先以消音后视频取信,因为没有声音顺势挂断转为打字,表示“我”正在当地“乐于助人”帮一位华人导师换汇,已拿到英镑,需要把40w人民币打到xxx的卡里。

 

因为有视频“正身”,“乐于助人”也符合我性格,我母亲当时也是忙于工作,所以没有细究。但手头钱不够,只先打了20w过去,然后在微信上跟我联系说钱不够,先打了一半,让我问问那华人导师再等一段时间可不可以。

 

我不明所以,母亲才意识到上当受骗,当即在国内警察局备案调查,但为时已晚,xxx账户上的钱已经被转走不知去向。

 

 

三、更多英国诈骗手法

 

 

1. 网络钓鱼盗取你的个人信息

 

网络钓鱼

只要是在英国的留学生,一定收到过这样的电话或者短信:“you have been involved in an accident…” 这是在英国非常常见的一种骗取个人信息和银行信息的方式。

诈骗邮件

诈骗邮件例子

 

网络钓鱼是通过给我们发邮件或者短信,假冒知名品牌、政府机关骗取我们资料的一种常见手法,获得我们的信息后,才能“完美地演一出戏”。

骗子短信

诈骗短信例子

 

常见钓鱼邮件或者短信内容有HMRC(英国税务局)要退税给你、某品牌发邮件说你中奖了(但你并没有参与)、Paypal或者银行说你账户有问题、手机公司发短信说你欠款了、某网络平台发邮件说有人登录了你的账户、你的密码被人改了、银行信息换了等等……

 

如果你收到过类似的邮件,证明你的邮件地址很可能在一些重大黑客网络袭击中被透露了,你可以通过“Have I Been Pwned”网站查看你的邮件和密码是否被泄露。如果有,请尽快更改你的密码。

 

 

⭐真实经历⭐

 

 

• 分享一 •

 

 

收到来自“Netflix”、说我因为“欠款”不能继续使用的通知邮件。从邮件地址和内容一看,还真的非常逼真呀。

 

但是有一个方法可以马上识别是不是钓鱼邮件,就是点击外面显示的邮件看具体地址,这一串乱码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是钓鱼邮件。

 

现在科技发达了,骗子可以显示真实的邮件地址或者电话号码,让我们无法分辨,收到这种邮件,大家留个心眼看一下发件人地址。

 

如果是手机短信,可以网上搜电话号码,或者就直接忽略吧。

 

 

• 分享二 •

 

 

有人冒充英国的雅思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发邮件给我,让我写附件表格然后回过去。

 

问题是我在3年前真的在英国考过雅思,只不过邮箱判定出附件有病毒,而且发件邮箱很不正规,能发现是骗子。

 

骗子在8小时内发13封邮件给我,而且后来几天又发了好几封邮件,每一次的发件邮箱都不一样。

 

 

• 分享三 •

 

假装手机公司发短信给我,说这个月账单扣钱有问题,让我更新银行账号。

 

然后过了几天,假装银行打电话给我(确实显示是银行官方号码),说我账户被黑了,要我赶紧转移里面的钱到一个新开的账户,账户名字缩写和我的一样。

 

后来傻乎乎转了之后发现不对,赶紧去银行取消了操作。钱没有损失,但是那一阵子听说这种scam手段非常猖獗。

 

 

• 分享四 •

 

 

发消息说我paypal有一笔钱没支付成功,正巧我前两天洗衣卡没充值成功,我就进去看了看想补交上,结果信息泄漏了。

 

 

• 分享五 •

 

 

充当学校链接,点进去后是奖学金申请页面,填到后来发现要提交银行卡信息,包括信用卡的期限和三位数,意识到是骗人的,就关闭页面了。

 

 

• 分享六 •

 

收到一封假的EE的邮件,告知我手机欠费需要付款,在网页上填写银行卡信息。一开始觉得肯定是骗子,但过了几天脑子秀逗了,觉得万一是真的呢。当我写到CVV码的时候才觉得事情不对…… 然后银行卡被盗刷,我又正好回国了,就在国内狂call银行给我把钱追回来了……

 

 

• 分享七 •

 

 

这次被骗是通过手机短信,问我是否有在曼彻斯特的Foot Locker里消费165镑。

 

但我当时在考文垂,但是我就以为是真的有人盗了我的卡,所以我就按照电话打了回去。电话打过去之后,对方就以极其规范的形式,套路了我的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

 

最后和我说,他们给我set up了一个security account,然后一点一点把钱转过去。

 

 

2. 利用“好心”勒索骗钱

 

诈骗

这种骗钱或者说要钱的方法非常低端,通常都是发生在线下的。但是这类事情在哪里都可能遇到,就跟借钱不还似的,没有办法避免。委员给大家分享一些真实经历,遇到类似情况,大家记得多留个心眼。

 

 

⭐真实经历⭐

 

 

• 分享一 •

 

 

社交平台上跟我求助说,手机被偷了要登录iCloud找通讯人,让我用我的手机登录他的iCloud。登录了之后,他在他那端换了密码,锁了我的手机,勒索我500镑去赎我的手机。

 

 

• 分享二 •

 

 

不好说是诈骗,更像是勒索。疫情期间去买菜的路上,遇到一个衣着整洁的人来打招呼,因为是白天,我住的地方治安还行,加上他一开始很有礼貌,我以为可能是普通路人需要帮助什么的。

 

结果听他说了一段,他说自己无家可归需要钱什么什么,我说可以帮他报警,他就一直耍赖皮说些乱七八糟的话,追着我让我给他钱。

 

纠缠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对劲,就拉包拉链想把手机收好,他伸着头往里瞅,结果不小心被他看到包内袋里有现金,那些钱是我藏在包里的应急纸币,有好几十镑吧,他更来劲了像赖皮一样让我给钱。

 

当时虽然是在大路上,但是因为疫情,身边没人,我一个女生真的有点怕,没办法只好给了他五镑想让他快走,结果他还追着我问我再要二十的,我走到哪里就跟着走。

 

幸好这时候边上走过来了个本地人,比较好心多看了我们两眼,我就赶紧趁机跟他拉开距离了。他又问本地人去要钱,本地人给了他一个小硬币,他也没纠缠说了句好话就走了,感觉挺恶心的。而且真的觉得他过于健康精神了,完全不像homeless。

 

 

• 分享三 •

 

在伦敦唐人街上,穿米奇玩偶服的人硬拉着我和我朋友照相,照完了就要一人10镑,尽管街上人很多,但是他死跟着不放,太害怕就给了。

 

 

• 分享四 •

 

 

第一次一个人到伦敦,刚下飞机的时候,整个人头晕脑胀得神志不清,正在钻研上哪买地铁票的时候,一个外国大叔过来说他能帮我并且不要求我付费,地铁全程特别开心热情地和我聊天。结果到了我的目的地之后,就问我要了20镑,然后我就怂怂地给了。

 

 

• 分享五 •

 

 

谎称需要看病打车借钱,等候我取款时,伺机改动取款数额并抢走现金。后来得知,对方是诈骗成性的瘾君子。

 

 

• 分享六 •

 

 

伦敦赫本区有特别多路人骗子,一定要小心。事故多发路段,切勿动怜悯之心,以下为经历分享:

 

1. 会找你讨要吃的为由,先让你施舍其食品费,购买完食物后,让你出回家的车费,再然后……就不知道了。还好及时止损,骗子会装可怜死缠烂打,一定要学会说no、态度强硬。

 

2. 两个意大利开车骗子,朋友圈里出名的,借口手机没电要去机场,让你指路,而后骗上车送你衣服作为礼物,说衣服是从时装周上面撤下来的样板,给你打折之类的;或者开始“打感情牌”,说明天是他儿子的生日,他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但是他的信用卡丢了,先让我给他现金,他转账给我。

 

在我还没有完全答应的时候,他已经把钱转给我,还展示了汇款记录,说因为这是国际转款,所以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账,现在带我去银行取钱。我说我银行卡在办公室,要回去拿,于是就下车了。之后觉得很不对劲,告诉他我不能给他钱。他很生气地把衣服要回去了就走了。至于他给我转的款,完全就是假的,从来也没有到账过。

 

 

• 分享七 •

 

学校附近一开奔驰男子,佩戴学校员工的什么卡(没看清),自称是中国人的“巴铁”,假借一百多镑说要给车加油,并给看了护照(但我忘了拍照),然后就消失了。

 

 

• 分享八 •

 

 

走在路上,有人过来拦着求助,说自己的钱包被偷了,要钱回家。因为是拦着不给走,所以不得已只能说几句。

 

我问他是哪趟车,我可以帮他报警,他说已经报警了,但现在没钱买票回家。我就叫他去路对面的学校问一下是否有人愿意帮他,我只是个年轻外国学生,力量有限。

 

他转而威胁我,我一直假装淡定和他对峙,实则内心慌得一笔。所幸看着越来越多人,还有个老太太站着看着我们,随后他放弃了走了,我赶快就近去了一个有保安的大商场,大概呆了半小时,从另一个门出来绕路回了宿舍。

 

 

3. 网络购物

 

网络购物

网购这方面的水就比较深了,网络如此庞大,如何识别哪个网站值得信赖的确不容易。就算在知名品牌的网站上购物,也有可能受到黑客的攻击而导致信息泄露。常见的网购诈骗是用超低的产品价格吸引你进行消费,从而获取你的银行信息。大家如果在网上看到某个知名品牌以不现实的低价在出售,这个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就算是真的在卖东西,十有八九也不可能是正品。

 

在线购物其实跟前面提到的“私人交易”存在同样的风险,任何人都可以建立网站、设立品牌,这些都是“幌子”。我们建议大家在一个没听说过的网站上进行消费之前,搜索一下这个网站的评价,调查一下是不是有人用过,再决定是否进行消费。另外就是别对那些你都不敢相信的低价动心,骗子很聪明,他们会做一个超级仿真的网站诱惑消费者,千万别上当。

 

 

⭐真实经历⭐

 

 

• 分享一 •

 

 

想买潘多拉的手链,就在谷歌上用英文搜索潘多拉,出来了的结果第一个是谷歌广告,乍一看是潘多拉官网。之前在英国有过几次网购,从来没有上当受骗过,所以当时也没多想就点了进去。

 

网站布置得跟官网几乎一样,各个页面都弄得非常精美,点进每个商品的页面包括图片商品描述等等都一应俱全,毫无破绽简直复制官网,而且主页写着大大的Sales:50%off、80%off,因为英国购物网站经常促销,所以以为是潘多拉大促,一激动立马买买买,最后下单了差不多300多镑。

 

直到付款完毕一切正常,但是付款后,很久都没有收到确认下单的邮件,英国网购下完单一般立马会收到确认邮件,这点很反常,引起我的不安。脑子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才感觉怪怪的,的确很多购物网站会打折,但力度这么大的还是非常少见。

 

于是重新搜索,才发现官网另有其站!才知被骗!跟男票讲了,他让我上一些可以查实网站背景的网站搜这个网址,搜索后发现这个网址刚注册没多久,而且注册地是中国。

 

于是立马打电话给银行,英国的银行服务很好,问了我情况,我如实描述。因为事情发生不到一小时,银行给我全款refund了,不幸中的万幸。之后我去了report crime的警方官网上投诉了这个事情和网站,而且也给谷歌发了邮件投诉了这是个诈骗网站。虽然银行给我refund,但实际上是银行自己亏给我,那笔款其实已经到诈骗犯的账上了。

 

过了一两个月,我收到一个从国内寄来的包裹,打开发现是我买的“潘多拉”。当然不是正品,而是某宝上那种10块钱一大包的仿的塑料珠子。呵,诈骗犯还挺用心的,演戏演全套。

 

 

• 分享二 •

 

在二手网站和我说无法付款想直接转我的Paypal,给了他邮箱之后我收到Paypal的code,他直接问我code是什么。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是诈骗了,直接和他说:it doesn’t work like this, I am not gonna tell you. 给各位提个醒吧,那个code千万不能给别人,那是重设密码需要的code,给了的话,你的钱就糟糕了!

 

 

四、被骗了怎么办?

 

 

现如今,骗子的手段和演技也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进步”,如果防不胜防还是被骗了,大家要怎么办呢?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权威的建议,我们专门咨询了国内警方,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步:给相关银行客服打电话,要求止付;

第二步:给国内户籍所在地报案;

第三步:给英国当地警局报案;

第四步:在英国警方专门为诈骗在线报案设立的Action Fraud网站上报案。

 

 

五、被骗后钱能找回来吗?

 

另外一个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钱丢了还能找回来么。国内警方告知由于此类案件破获后,涉案资金一般已被犯罪嫌疑人转移,找回的可能性不大

 

 

六、大使馆能帮助我什么呢?

 

 

咱们驻英大使馆会经常在官网上更新针对留学生的安全提醒,大家可以经常关注使馆发出来的资讯。如果你被骗了,使馆是没有办法帮你报案的,因为使馆提供的是领事协助,如果你打电话给使馆,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有关的报警电话。如果你要咨询的话,中国公民领事保护与协助咨询电话:07810792326(伦敦当地时间工作日9:00-12:00,14:00-17:00),其他时间请拨打+86-10-12308。领事保护与协助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

 

 

七、英国防诈骗建议

 

防诈骗指南

其实,大家对诈骗这个词并不陌生,国内新闻报纸经常会发布各种诈骗提醒和案例。但是许多人没能提前意识到的是,电信诈骗在英国也如此猖狂,留学生竟然成为了高危群体。

 

最后,我们再分享一些过来人给学弟学妹们的衷心建议作为结尾吧:

 

“出国之前多看一些被骗经历和被骗的原因,提前关注大使馆公众号和官网,记住这些骗钱手段。”

 

“钱的事情要三思,除非有血缘关系,不要随便借钱,代缴学费之类的。”

 

“跟钱相关的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哪怕是朋友的朋友也要保持警惕。”

 

“If it sound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mostly certainly is.”

 

“不要图便宜,不要不信网上被骗的经验,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是好人。”

 

“听不懂就挂电话,如果真的有重要的事,官方一般会多次拨打或者发纸质信件通知的。”

 

“跟父母沟通转钱,一定要视频通话确认!”

 

“收到任何邮件、电话、短信都不要因为内容而惊慌,根据邮件地址、电话号可以判断是否为官方消息。”

 

“就算是熟人介绍,也要长个心眼,提前交钱的千万别信。”

 

“电话留言、国内的电话都不要轻易相信,真的有问题一定不会发邮件、打电话。先和身边同学沟通一下,可能别人也有相似的经历,那大概率就是骗子。然后也要及时和家里联系,尤其牵扯到财产问题,不要轻易相信。”

 

“一定要记住,如果你真的有相关的犯罪或者刑事责任需要承担,是不会先打电话通知你的,毕竟不能打草惊蛇的道理人人都懂。所以呀,不要害怕,有事情学校也会联系你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你要是真有啥事儿啊,人家警察直接去你家找你,才不会给你打电话,然后让你准备机会逃跑呢。”

 

“所有的官方组织和大企业不会通过打私人电话的方式告知你任何问题,也不会上来就有电子语音叫你按哪个键回拨,无视就好了。真有疑惑的,不要害怕,积极与老师和学校联系,不要自己胡思乱想。”

 

“伦敦很漂亮,也很危险。时刻学会说“sorry no,没钱”。热心是好事,善良也是好事,但是请不要挥霍你的善良。国外不比国内安全。”

 

“遇事不怕事,有疑虑就多问问他人的意见,兼听则明。好事不一定被咱碰上,坏事也不一定落在咱身上。凡事提到钱的都要多留个心眼,不要贪小便宜也不要想着破财消灾。”

 

 

好啦,希望看完这些真实诈骗案例和实用防诈骗建议的你,以后可以更加自信地拆穿并应对骗子的招数,也欢迎把这份防诈骗指南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大家一起提高防骗意识,顺利开心地完成在英国的学习或工作生活!更多有关在英国生活的实用信息,尽在英国Red Scarf官网:www.honglingjin.co.uk,以及Red Scarf同名手机APP。如果你即将抵达英国,欢迎下载英国手册APP,提前为来英做好准备,这是一份来英前必读的英国指南(支持安卓及苹果系统)。

 

英国安全提醒 | 英国小偷常用技巧盘点
立即阅读 ➔
文章导航
× • 一、英国留学生受骗调查• 二、英国常见诈骗套路揭穿• 三、更多英国诈骗手法• 四、被骗了怎么办?• 五、被骗后钱能找回来吗?• 六、大使馆能帮助我什么呢?• 七、英国防诈骗建议
推荐阅读
Read More

随时随地查看最新英国攻略,
下载Red Scarf APP,你的英国生活必备APP
RedScarf App
已经来英国?请下载
Red Scarf APP
Red Scarf | 你必备的英国指南 - 折扣、购物、旅游、餐厅、签证
Privacy Overview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so that we can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user experience possible. Cookie information is stored in your browser and performs functions such as recognising you when you return to our website and helping our team to understand which sections of the website you find most interesting and use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