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Scarf | 你必备的英国指南 – 折扣、购物、旅游、美食、签证

最新英国学习攻略study

英国教育体系 | 1-18岁英国学制全知道

我曾经是一个对英国教育制度完全没有头绪的新人一枚,在英国悠(shui)闲(shen)自(huo)在(re)的环境里体(zheng)验(zha)了几年多后,终于可以信心满满地跟大家介绍咯。我深知不少小伙伴们听别人讲教育制度时感觉云里雾里,甚至怀疑人生,累感不爱。希望这篇文能让大家了解英国的教育制度(文中以英格兰地区为主)。

 

 

1~4岁

 

 

现在国内许多家长坚信幼儿园的选择特别重要,因为孩子们的起跑线已经在这时候就画好了。同样,在英国,家长们也相当重视这一关键阶段对于孩子们成长的影响。

 

Nursery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托儿所/幼儿园,适合1~4岁的孩子们。一般来说,1岁就可以考虑入学了(视个人情况而定),刚开始为了让孩子适应新环境,家长们可以每周只托一两个半天,待孩子适应了那里的老师和小朋友后再改为全日制的。3岁之前都是在幼儿组(Toddler),每天日常活动就是做游戏、讲故事、做手工、画画之类的,孩子玩得开心、渐渐懂得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最重要。3岁左右可以“升级”到学前班(Preschool),学前班一般是上午3、4个小时,与小学的放假时间一样,活动中除了游乐项目,添设了学习环节:字母和简单单词的拼写、会话练习、基础加减法等等,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上Nursery的话,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家长们是要付费的,普通的价格是半天50~60英镑,全天70~80英镑;3岁以上的就孩子可以去免费的公立幼儿园了。

 

除了Nursery,其实还有一种国内还并不普遍的幼托方式:Childminder——像家一样的托儿所。

 

Childminder并不只是帮你带孩子,陪孩子玩的保姆(Nanny),想要成为一个Qualified Childminder必须接受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的全面考察,犯罪记录、职业等个人信息都会被调查以确保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且必须进行急救方面的训练,以免小孩子身体不适无法第一时间好好照料。

 

Childminder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真的是一起玩、一起学、一起成长。Childminder不光照顾1~4岁的幼儿,小学生如果放学了家里没人照看也可以送到Childminder那里,孩子们一起写作业、玩游戏也可以过得很开心。

 

 

4~11岁

 

 

其实英国的孩子4岁就入小学(Primary/Elementary School),

 

4~5岁是上Reception(可以理解为“学前班进阶版”);

 

5岁就上小学一年级(Year1),在北爱尔兰地区则是4岁;

 

11岁左右小学Year 6读完就毕业了。

 

所以不算进阶学前班的话,英国孩子比国内的孩子提前一年入学。Year 2的学期末学生会参加英语、数学和科学的考试,卷子一般是学校自己出的。英语考试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Year3~Year5学校会自行组织阶段测验、期末测验等,没有全国统一的监测考试,直到Year6的学年底,所有学生会参加National Curriculum Tests(小学结业考),也叫“Sats”,并不是美国的SAT哦,“Sats”的读法是把它当成一个单词来读,而美国的SAT是三个字母分开读。Sats这个简称源自小学结业考试在最初被实行贯彻时的名字(Standard Assessment Tasks),虽然后来改叫National Curriculum Test,它的简称却没有变,所以如果听到你的英国朋友说他读小学的儿子要考Sats了不要惊呆哦。Sats主要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语法、标点符号使用和拼写)和数学。 另外教育局会抽取部分学校的学生考科学考试,但是不会公布成绩,纯粹为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Sats的成绩相当重要,因为部分中学只根据分数来录取学生,严格一点的学校分班时会很有“阶级意识”,把成绩一般般的分到“平行班”里,成绩较好的分到“优秀班”。我们当然知道一次考试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水准,有潜力的学生在所谓差班里也能考出高分,但难以避免的是,对于被分到平行班、差班的学生,老师们往往不会对他们提很多要求,课堂秩序也相对好班来说较乱。为了“upgrade”到好班,平行班的孩子需要格外努力,在期中、期末测验里取得跟好班学生一样高甚至更高的分数,才能被校方考虑转班。当然了,小升初时许多学校会组织面试,自己出题的入学考试等等,但也有学校不在意这些,学生只要住得近就能来上学。

 

另外,大家或许听说过Prep School(Preparatory School 预备学校),这类学校的学生年龄在8~13岁之间,上Prep School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入Public Schools(公学),结业考试叫Common Entrance Examinations(CE)。有名的Public Schools有哈罗公学、伊顿公学等。

 

 

11~16岁

 

 

英国的初中有五年(Year7~Year11),前三年是为了后两年打基础的。(我才不会告诉你前三年大部分英国孩子都玩的很开心,后面两年痛并快乐着!)

 

英格兰的初中分为几类学校,大类别是两种:免费的,收费的。

 

免费的初中(state school)——里面包括就近入学的学校(community school),还有就是极难考上的grammar school 或者selective school(不看你住哪,就看成绩好坏来录取。)

 

收费的初中(private school 或者 public school)——国内所谓的私立学校就是这个类别。

 

初中课程选择很丰富,学生除了必修课,可以选修5~8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在Year 10、Year 11参加英国中考(GCSE)。

 

必修课程:英语(包括:语言+文学)、数学、科学(包括:生物、物理、化学)。

 

这里查看所有GCSE科目,真是脑洞大开。

 

英格兰的大部分中学的GCSE课程都是两年制的,假如你选修法语、艺术、历史和音乐,在这两年你会上这4门课,Year10有阶段性测验,Year11 是中考(4门选修+必修课)。这样做的好处是课时多(但其实每节课都短),知识可以在两年内慢慢消化,跟我们国内的初二、初三两年很像。而有一部分学校的GCSE课程是一年制的,假如你还是选择那4门课,你可以Year10学法语和艺术,学年底考GCSE,然后(书扔掉)Year11学历史和音乐,再把它们考掉,这样子的好处是每年你只用专心于两个选修科目,复习起来思维跨度不用那么大。我就是第二个学制里出来的,觉得受益颇丰,因为我Year10学了法语,Year11学了拉丁语,如果是按照两年学制同时上课我一定会搞混他们的。

 

这边的中考模式较为人性化,就拿历史来说吧,被分为了3部分:1部分是小论文;2部分是International Relation这个主题的试卷;3部分是Twentieth Century Depths Studies 试卷。

 

小论文是老师给分后再给考试局二审,试卷是直接给考试局判分的。一般两场考试间隔了至少两周吧,给你充分的时间换脑子(以及抱佛脚)。 也就是说,一个科目的整体成绩并不是仅仅以一次考试来判定的,就跟把一篮子鸡蛋放在不同地方一个原理,高考模式同样。

 

这边的成绩不是直接给分的,而是给等级(最高A*,然后A、B、C、D 一直到G,最低是U)。要拿A*,正确率要很高才行(90%以上),但也视科目而定,如果有些科目很难,几乎很少人能考高分,那分数线就会往下降,比如拉丁语90以上是A*, 而历史是77以上就是A*了。U就是Unclassified(真的渣到相当高的境界才能拿到的……)

 

在这里读书比较享受也比较考验人的是,你在某门课中落下了的话老师不会追着你让你补,觉得查漏补缺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和选择,不爱学就拉倒。所以每天下午3点左右放学是完全没问题的,当然你爱学的话老师也会不会嫌你烦的。

 

GCSE学习期间申请高中

 

一般在Year11的上学期(10~12月),英国高中就开始招生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入学标准。私立中学一般会要求看Year10的成绩单、个人简历,还会有入学考试(写作和数学考试是标配)。有时还有逻辑思维方面的测试,不少学校有具体科目考试(看你高中想读什么课了)。而重点公立中学最看中的Year10成绩单以及你GCSE科目老师给你的预估成绩。

 

关于重考

 

任何课程没达到自己期望可以选择在下一个考试季参与重考(re-sit),最重要的是你真的可以拔高你的等级,选取考得最好那一次成绩。而且大学在挑人时根本不会知道你的A到底是一次考过的还是重考来的。

 

GCSE成绩有多重要?

 

GCSE后一般就是接着读高中,想要进入好的高中,GCSE至少要6门达到B以上(就是A*,A 或者B的意思)的成绩才行,往往为了申请到你想学的课,GCSE相应的课要考到A。比如你高中想学物理,你GCSE的物理要A才行。对于GCSE学校没有提供的课程比如经济,想要高中学经济,你需要GCSE英语A和数学A。这些在每个高中的招生简章里都有注明,各个学校要求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GCSE考得好,高中及课程的选择范围就大。另外,虽然申请大学时最看中高中成绩,但是GCSE成绩往往是被考虑的第二个硬指标。对了,GCSE英语考C以上的话就不用考雅思哟亲!

 

当然了,GCSE的结束意味着对义务教育阶段say bye-bye,有很多毕业生就会直接选择去当学徒(Apprenticeship)、上专科学校/职业学校(College/Academy)或者直接参加工作。

 

 

17-18岁

 

 

高中教育主要分两种:A-level和IB。

 

A-level

 

A-level ——英格兰的传统路线,分为AS(高二)和A2(高三)的两年课程。学生一般在第一年AS阶段选修任意4门课,没有必修课(慢走不送),但建议跟你的大学专业志向相关,如还未确认志向,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以及擅长的。(数学是万金油,申请任何一个专业都不会被嫌弃的!)AS的考试(高考第一年)后根据自己的成绩与对科目的态度,可以drop 1门课(可以放弃一门成绩最差、或时间花费太多、或没兴趣继续学的)然后在A2级别的课程时,同样学年底参加高考(第二年)。 A-level阶段提供的课程比GCSE还丰富,增设了考古学、 经济学、工程学、进阶数学等科目。A-level的课程难度比GCSE高了许多,这两年内自学特别重要,因为考试里简答题少了,小作文题多了,学生需要自己做很多Research和Reading,而不仅仅是把课本吃透了。学校一般会在你的Timetable上每天留出一到两节自习课。

 

IB——高大上的国际文凭

 

学生需在6个学科类里每科选至少1门,还要写1~2篇论文。除了学习,IB还要求Creativity,action,service——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因为IB并不是英国特色,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哈。感兴趣的伙伴们请戳这里

 

大学申请步骤

 

读A-level的学生在AS读完后的暑假收到成绩后,就可以考虑申请哪所英国大学以及专业了。你一共可以选择5所大学,牛津剑桥只能二选一,其它学校任选。

 

10~11月份是递交申请书的季节,AS成绩+A2老师预估成绩+GCSE成绩 +PS(Personal Statement个人简历)是标配,有竞赛名次,获奖经历也可以适当补充(但是申请去牛津读数学的就别提你芭蕾4级了人家只会觉得你好有趣啊),AS要重考的话也要写上具体的单元及预估成绩。戳这里来看怎么选专业以及部分专业的额外要求。

 

把所有资料上传到一个叫UCAS的网站上,选择你要申请的大学,然后就可以提交申请了!大学看了你的申请书和UCAS上的资料之后会决定是否给你个机会面试、考试等,要是那些都过了就会拿到offer,大多是conditional(有条件)的,要求你A2考什么等级之类的。如果5所大学都给了你offer,你只能选择两个大学,一个当首选Firm,一个当备胎Insurance。所以一般在这段期间,高中生都是不停在刷UCAS网站,看自己的有没有被申请的大学录取或者被拒绝。

 

A-level的科目成绩也不是一次考试就定的,比如说数学这门课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场正式考试,最后A-LEVEL数学的总成绩是这六次成绩的平均分。A-level的评分也分为A*(90分以上)、A(80~90分)、B(70~80分)、C(60~70分)、D(50~60)、E(40~50分)、U(40以下,不合格),这样打分。但分数评等级还是跟GCSE一样会根据科目难度调整分数评级。一般牛津剑桥的要求是全A,很多申请牛津剑桥的同学都能考四五个A或者A*那样,其他前五的大学基本要求也都是最少要你考到三个B-A*的成绩。

 

A2成绩出来后你就基本知道自己能不能上理想学校了:

 

1. 考到首选Firm的要求——笑等开学

 

2. 只达到备胎Insurance的要求——哭一会儿笑等开学

 

3. 哪个都没达到——进入Clearing。Clearing 就是在人没招满的大学里抢入学名额,一定要速度,去年一周内就抢完了。

 

好了,终于写到了这里。希望大家看完了以后对英格兰孩子们1-18岁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一些细节欢迎提问。

 

原作者:@顾小蝶

 

推荐阅读
Read More

随时随地查看最新英国攻略,
下载Red Scarf APP,你的英国生活必备APP
RedScarf App
已经来英国?请下载
Red Scarf APP
Red Scarf | 你必备的英国指南 - 折扣、购物、旅游、餐厅、签证
Privacy Overview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so that we can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user experience possible. Cookie information is stored in your browser and performs functions such as recognising you when you return to our website and helping our team to understand which sections of the website you find most interesting and useful.